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的概念源自美國,
世界第一個共同工作空間則成立於舊金山,這裡同時也是世界上共同工作空間密度最高的城市。
有一陣子,臺灣的共同工作空間遍地開花,充滿文藝氣息的 Changee、專為自造者設計的 MakerBar Taipei、設有創意廚房的卡市達……,各領域活動也隨空間而生,創業小聚、行銷設計財務等講座一場場的辦。
但怎麼突然之間,好像有點停歇了,去年這樣的活動數量幾乎砍半,原因是什麼?真的只是因為經濟不景氣,創業的人少了嗎?事情發生的地方、這些「空間」是否發生了什麼事?
這次,我們來到位於八德路的 CLBC 大船艦,要與這個臺灣最大共同工作空間的發起人聊聊 CLBC、聊聊空間,究竟臺灣的「空間產業」怎麼了?
三年來,135 個進駐團隊、3 千多場活動與 1 萬杯咖啡
CLBC 為慶隆商社的縮寫(Ching Long Business Club,原名慶隆商務俱樂部),團隊成立於 2012 年,並於同年 12 月因應臺北市政府的「路平方案」申請到路權開挖中華電信光纖骨幹網路,成功牽進一條雙向 100Mbps 光纖網路,立志將這座復興南路的老房子打造成專屬「數位產業」的共用工作空間。
發起人林育正(Tyler)是遊戲開發出身,他說一開始只是照著「自己想要的工作環境」規劃 CLBC,當初參考的是飯店或商務中心,後來才發現國外有「Coworking space」這個很接近他們想像的名詞。「CLBC 的服務和其他空間也不太一樣,比較偏商務中心,包含工商登記、雲端電信服務、保全與正式的網管編制等,強調最高效率,因為我們知道新創的時間就是金錢。另外,CLBC 大船艦區平常沒有隔間,科技社群可以在這裡辦活動,小型公司沒有什麼行銷預算,交流聚會就成為他們跟潛在員工的聯繫管道。」
這樣,CLBC 四個字又衍伸出新的意義:Chat, Learn, Build, Cowork。
營運三年,CLBC 延伸出展演空間、音樂表演場地(位於大直的 CLBC 肥皂箱)、擁有私人空間的商務辦公室,總共進駐過 135 個團隊、舉辦 3,008 場活動,已是臺灣最大規模的共用工作與展演複合式空間。
CLBC 的發起人 Tyler
CLBC 的發起人 Tyler
他們同時也是臺灣第一個加入 Coworking Visa 聯盟的空間,CLBC 的月租會員可以免費試用全球超過 230 間共用工作空間,Coworking Visa 為非營利組織,主要提供空間經營者多一個曝光機會。
除參與國際聯盟,Tyler 也與夥伴成立臺灣的「共用工作空間交流協會(Coworking Taiwan Association)」,為整個產業推廣行銷。「做空間的利潤不高,很多空間到現在還是沒賺過錢,行銷對他們而言是額外支出。臺灣需要一個推廣 Coworking space 的組織,讓大家了解、增加消費者人數。說實話這件事不太好推,臺灣環境沒有很團結,但這圈子不應該互相競爭,以『創業公司的營業地點』來說我們的競爭對手應該是商務中心、育成中心、一般房東,甚至是咖啡廳,但空間經營者卻不斷削價競爭,其他有些甚至做到一個月大概 3,000 元,但根本不可能打平。同樣的位子商務中心可能一個一萬塊,為什麼我們不是一起去搶這塊?」
「空間產業現在正受到政府打壓,對,我會直接用『打壓』這兩個字。」
比削價競爭更糟糕的是,政府為鼓勵創業,開始開出 5 元、0 元的超便宜大型空間。
「這樣的商業模式拿去政府單位營運成本變很低,他們的閒置空間多因此限制少,例如可以把活動與工作空間分開規劃。而營運政府空間的 KPI 就是活動數量,這些活動哪裡來?去民間搶。意思是把原本不是政府辦的活動搶過來辦,這也是為什麼 CLBC 後來開始自辦活動,自己辦的他們搶不走。」
這兩年狀況尤其嚴重,政府場地便宜、活動又有補助,對整個空間產業有很大的衝擊,Tyler 說目前看起來這還會持續兩到三年。
「政府補助的門檻很高,除非是專做政府開發案的公司,否則民間單位很難拿到。」有專屬空間的補助案嗎?「大多是偏向加速器,或育成空間。因為這些通常在學校裡面,可以接觸的人數高,容易創造 KPI;我們光是經營自己都來不及,無法負荷那麼多稽核、證明。」
Tyler 說,慶隆商社原本在作房地產與物業,不太缺投資與補助,但其他小空間就沒那麼好運,甚至即將面臨租約到期得撤離的命運。另一方面,從成本變低的新創圈角度來看,也不見得是好事。
「政府不是單一組織在決定事情,每個單位彼此競爭,他們也要對長官交代、都在搶 KPI,輪不到我們開口。而政府的案子有結案期限,我認為比較永續經營的方式應該是將資源投入學校而非活化閒置空間,不管是金華官邸、新北創力坊或其他,我都還看不到長遠的規劃。」
為鼓勵創業,政府提供越來越多便宜甚至免費的空間(圖片截自圓夢網)
為鼓勵創業,政府提供越來越多便宜甚至免費的空間(圖片截自圓夢網)
關於友善科技新創的空間這件事,包含新北創力坊、創夢市集,已經有越來越多單位能共提供服務,Tyler 坦承,CLBC 對新創圈的階段性任務已經結束了。
「但能做的還有很多,不管是共食廚房、微型創業、顧問服務,都是 CLBC 很想去推的,任何不是必須靠大量資金才能成的事業,我們都很願意協助。」而 CLBC 旗下的大安、德惠弍參、八德大船艦與大直肥皂箱,從辦公室、小型招待發表會、大型活動,希望能一路提供公司各階段所需的服務。
「最近國外最大的共同工作空間 WeWork 做了一個 WeLive,類似宿舍,讓工作和生活融合,CLBC 也有這樣的計畫,打算做社會住宅和旅館。」
不只空間,還要做人才培育與媒體
去年(2015)九月,CLBC 的營運團隊撤離空間,Tyler 輕描淡寫地解釋就是碰上了很多公司都有的董事會和營運團隊的衝突,他也在客戶和同事們反應仍喜歡之前的營運方式後,於今年一月帶著團隊回來了。我們很好奇,中間這段時間他做什麼去了?
「我參與了 Rocket Café 科技評論。現在很多媒體都只是翻譯國外新聞,但其實我們的創業環境和國外不一樣,沒辦法直接套用,Rocket Café 發起臺灣自己的媒體,邀請業界專家寫專欄,希望能帶領臺灣年輕人、為他們指引方向。」
Tyler 也提到,臺灣是個島國,最好的方向還是外銷;但早期的代工模式造成現在缺乏國外市場人才的窘境,在進軍國際時往往要借助外國人,若新創團隊中有本身熟悉外國市場的成員,會更有機會成功。因此,除了 CLBC 和 Rocket Café,他還投入訓練國際及數位行銷人才的恩提網絡,希望從培育人才、空間、媒體三方出力,改變臺灣科技領域現況。
共同工作空間最大的價值:創造一個對的環境氛圍
最後,我們請 Tyler 用一句話形容共同工作空間的價值,他沉默許久,抬眼看到等待的我們,笑了一下解釋:「因為我在想,如果要說每個空間都有達到的事情,那…… (再度沉默)。」
那若只以你與 CLBC 來看呢?最大的價值是什麼?「我想,最大的價值在認識合作夥伴和客戶,遇見對的『人』,但又不單純指人。跟旁邊的人合作這件事是很淺的,深的是一起創造一個努力向上的生活工作環境,你會覺得我要拚,這樣,這個應該才是 CLBC 能提供最大的價值。」
引用報導連結